欢迎关注“创事记”的微信订阅号:sinachuangshiji 文/孟雯 来源:科技情报局 互联网大佬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行业的风向标。马化腾,雷军,王兴,周鸿祎等人多次谈到,伴随数字化进程,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,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。 随之而来的是一众互联网公司开始重估B端价值,腾讯进行了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,加大对AI,机器人,量子实验室等投入;阿里巴巴战略升级,阿里云升级阿里云智能,进一步加大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比重;京东在2015年底就推出了企业客户服务“京东金采”提供金融化服务工具。 To B or not to B,不再是一种抉择,而是全民all in。 20年to C ,20年to B 追溯中国to B行业的历史,可以从用友,金蝶这批20世纪末就涉入云服务的公司算起,他们也是国内最早的企业级服务提供商。 目前国内企业级服务主要流行三种模式,PaaS(平台即服务)、SaaS(软件即服务)以及IaaS(基础设施即服务)。 在美国企业级软件市场已经诞生了IBM、甲骨文、微软等一众知名公司,但中国一直没有出现较大体量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公司。 不仅做企业级服务的企业少,甘南新闻网 投资市场也遇冷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2013年全球B2B产值为15万亿美元,B2C产值约为1.2万亿元,规模远小于B2B。 在美国风险投资领域,约40% 的投资投向to B领域,而在中国,这一比例大约只有5%。 回望中国20多年互联网商业浪潮的更迭,to C撑起了半壁江山,无论是上半场的BAT,还是下半场的TMD,大多从用户端(C端)起家,逐渐丰满羽翼。 而依靠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,旺盛的消费端催生出了4800亿美金的阿里和5700亿美金的腾讯,至今霸占着互联网半壁江山。 可如今人口红利逐渐吃尽,在流量等于用户,用户等于消费的大环境下,为了提升市场份额,各平台之间很容易发生恶性竞争,你抽取20%,我只抽取15%……造成资源过度分享或重叠,加剧了需求方的选择成本,也造成了行业低效。 C端业务瓶颈愈发明显,需求侧饱和,以企业为核心角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。人们开始呼唤拥抱to B,马化腾更是公开表示“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能是空中楼阁。” 过去to C行业大规模爆发,造就了400多位亿万富豪。想要在旧有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,只能另立山头。 拼多多横扫“五环外”,大批收割三四线城市用户,占尽了C端最后一波红利。美团王兴也在一次内部分享上提到“下一波互联网想回暖,就是供应链与to b行业的创新。” |